赵汝平

个人经历

赵汝平193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。1947年10月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七纵宣传队。1952年参加了志愿军文工团,1958年到战友话剧团任话剧演员。1959年2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。

人物轶事

赵汝平:我看军装的变迁从50年代,那时可能是受苏联布拉吉的影响,女孩子都穿连衣的,甚至我们女同志的军装都是连衣的。穿便装连衣裙的也比较多。有平的,有带摺的。有上窄下宽的,有桶式的。那时侯部队都发军用挎包。一般我们去演出什么的都挎着那包,随身携带的东西都放包里。在文艺部队里在包上绣东西是不多的。有的战士回家探亲,老婆想给做个纪念在包上绣个小花什么的也是有的但是不多。在部队是很严格的,弄个特殊的什么就破坏整齐划一的军队面貌。在那个历史时期,“为人民服务”这样的字在包上还是不少的。为了加深革命性。60年代风衣是最盛行的。到了八一厂,也是部队。从整个管理上和习惯上也都是军装。上级要求出去尽量穿便装。但那时侯的便装不是很多,我们也总是穿着军装出去的。所以买件风衣一下子就是便装了,把军装穿在里面,外面套件风衣就算是便装了。有浅灰色,蓝色,黑色。灰色的更多一些。有一种是带腰带的,一种是不带腰带的。不带腰带的线条上比较讲究。开始的时候我们穿便装基本上是买的现成的。那时侯制作服装的也有,但不是很普遍,讲究一点的,包括中山装,制服,出席个什么场合,就到裁缝铺里去做。文化大革命时也有的。都是革命化。我第一次穿牛仔裤是女儿给买的一条,好象是九几年的时候,大概到南方去拍摄,南方时兴牛仔裤还是比较早的。在广东地区,有一些是从国外进来的,很少是国内生产的。那时价格还比较贵。我们也看不懂是真的还是假的,觉得是那颜色就买了。有一些亲戚朋友,兄弟姐妹的孩子来信要旧军装。因为我们的军装是发新的交旧的。不交的时候就留下来。送给他们。外面最初卖的都是仿制的。制作的样子和军队发的还是有差别的。所以看起来和穿起来都不太对劲。所以他们觉得要一套旧的穿比买一套新的还好呢。